作者:中國美術報網 來源:轉載 日期:2020-08-29 10:05:02 人氣:5700
近期,南方遭洪水侵襲,摧毀了多處古建筑,其中受損最嚴重的就是古橋。
古橋梁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在世界上享有盛譽,也是國家珍貴的文化遺產。它們穿越時間的長河,千百年來歷經磨難,如今依然作為交通的重要載體,服務于百姓生活。中國古代橋梁的建筑藝術,有很多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舉,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與才能,此次遭受洪水災害的南方地區,就古橋種類來說,受損最嚴重的主要為廊橋和石橋兩種。
廊橋是形制特殊的一種橋梁建筑,通體用木頭搭建,極少使用鋼釘,在古代橋梁技術水平上含金量最高,堪稱古代橋梁史中的“活化石”。據專家考證:浙南、閩北等山區是我國現有木廊橋最集中、最豐富的區域之一,這部分地區群巒疊嶂、溪流縱橫,為了方便當地百姓的交通,勤勞智慧的先人就地取材,為子孫后代留存了諸多古橋,至今仍造福著當地百姓。對于生活在廊橋周邊的百姓而言,橋不僅僅是跨越河流的交通工具,更像是一個與外界的交流中心,他們在廊橋上交流貿易、表演慶祝、祭祀祈福。千百年來,與之相伴而生的木偶戲與碇步舞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至今。
廊橋按照種類可分為木拱、石拱和平木三類,這其中木拱廊橋數量最多,建筑技術水準也最高,是我國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。我國西南山區森林資源豐富,樹木便于取材,且價格低廉,勞動人民便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,取木搭建廊橋。由于木橋受雨淋易發生霉爛,古人為了解決木頭霉爛的難題,便在橋上建造廊屋,“橋上建廊屋”這種形制,既能保護木質橋梁免受水患侵蝕,同時又能起到給路人遮陰避雨的作用,可謂是實用而風雅,美觀又善解人意。從造橋技術看,其“三折邊”“五折邊”“交叉木”的木撐拱構架建造技術在經年累月、一代代建造廊橋手藝人的傳承中已日趨成熟,“木撐”結構科學地解決了受力問題,設計既考慮功能的完備,又兼顧外觀造型之美感。后來,古人從木橋上得到啟示,在石拱橋上也建起廊屋。
木拱廊橋作為特有的古建筑類型,歷史非常久遠。橋梁專家們見到山谷溪澗上飛架的木拱廊橋,無不聯想到北宋名畫《清明上河圖》中那座橫跨汴水的虹橋,于是1986年出版、茅以升主編的《中國古橋技術史》中便舉泰順的薛宅橋和慶元的竹口橋等五橋為例,證明了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技術并未失傳,這一發現使塵封了900多年的虹橋結構重見天日。
提到廊橋,首先想到的是浙江省泰順縣的木拱廊橋,該縣有“廊橋之鄉”的美名,縣內存明清廊橋30多座,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就有18座。2006年,國務院批準泰順廊橋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。然而在2016年秋季,百年一遇的“莫蘭蒂”號臺風來襲,兇猛的洪水沖毀了泰順境內三座國家級重點保護的古廊橋。
“木拱”式廊橋——浙江省泰順縣文興橋
“平木”式廊橋——浙江省泰順縣文重橋
“石拱”式廊橋——江西省婺源縣彩虹橋
廊橋雖然是木結構的,但抗洪水的能力可以跟水泥橋一比,這是因為廊橋本身橋拱很高,只要洪水不把所有的橋孔完全淹沒,廊橋橋拱本身就能過水、排水。但臺風是如何使屹立數百年的廊橋毀于洪水的呢?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洪水暴漲,直接淹過橋面,附近村民想找重物壓在橋面上增重應急,卻連反應都來不及。其次是木拱廊橋幾乎都是全木結構的,在建造過程中利用橋身的重力、木塊與木塊之間的作用力支撐起來,一旦橋孔被沖破一個,整座橋身就會瞬間坍塌。對于木結構的廊橋來說,最大的威脅就是洪水,其次是火災。文管部門采取了很多防火措施,比如限制村民在橋上動用明火、禁止吸煙等,但防水措施卻相對匱乏。還有個長期原因,那就是隨著城鎮化的建設,溪流出現不暢通的情況,因排水受阻而導致洪水湍急。
廊橋上的廊屋
“莫蘭蒂”號臺風摧毀的廊橋中,最有價值的非薛宅橋莫屬。薛宅橋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三魁鎮薛宅村,屬于木拱廊橋,始建于明正德七年(1512),歷史記載此橋經歷過多次水災,故屢毀屢建,臺風摧毀之前的薛宅橋重建于清咸豐六年(1856),橫跨錦溪,共建廊屋15間,造型古樸大氣。該橋拱矢斜度較大,橋頭坡度30多米,是泰順縣內橋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橋,故被載入《中國橋梁史話》,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被臺風摧毀的文重橋屬于平木廊橋,又名東洋橋,位于筱村鎮東洋村水尾,始建于清乾隆十年(1745),后屢毀屢建,直到1921年重建,在即將迎來100歲生日時,又被“莫蘭蒂”沖毀。與文重橋相距不遠的文興橋屬于木拱廊橋,位于筱村鎮坑邊村,古廊橋橫跨玉溪之上,始建于清咸豐七年(1857),1930年重修,從重修到被臺風摧毀,已服務當地百姓近90年,古廊橋熬過了時光,卻沒有敵過臺風的無情。
載入《中國橋梁史話》的浙江省泰順縣薛宅橋
修復中的薛宅橋
石拱廊橋并不多見,2020年盛夏南方洪水沖毀的江西婺源彩虹橋就是石拱廊橋的代表,也是婺源的文化名片。彩虹橋始建于南宋,取唐詩“兩水夾明鏡,雙橋落彩虹”的意境而得名,周圍景色秀美,青山如黛,碧水澄清。此橋的最大特點為橋墩如船,這種采用長短不一的條石把橋墩間距變小,從而使結構更加牢固的建造特點,能有效化解洪水對橋墩的沖擊力。此次洪水的無情重創使彩虹橋木質橋梁被沖毀,所幸橋墩還在,印證了橋墩牢固性的同時,也希望洪水退去后的重修,可以按照古人嚴謹的技藝與理念,使彩虹橋重獲新生。
列入預備世界遺產名錄的浙江省景寧縣接龍橋
《詩經·大雅》中的“造舟為梁,不顯其光”,是我國文學史上較早描寫石橋的詩句,千百年來,古代石橋服務著百姓生活,也與文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。石橋,顧名思義就是用石料建造的橋梁,有石梁橋和石拱橋之分。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石梁橋有福建的洛陽橋和虎渡橋,但由于石梁抗彎能力較差,只能在人行橋或涵洞中使用,故而突出了石拱橋的實用性,使得石拱橋不僅在歷史上有過輝煌成就,在現代公路橋使用上也能發揮一定作用。我國現存的古石橋,石拱橋數量大大多于石梁橋,由此可見石拱橋的實用價值。
石拱橋遍布神州各地,遺存下來的古代石拱橋是中華燦爛古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歷代橋工巨匠精湛技術的歷史見證,顯示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。已知在安徽省古徽州地區遺存著大小古石橋120多座,其中有80余座被列為國家級、省級、市級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這些古橋大都是歷代徽商浪跡天涯、艱辛創業回鄉后,為了造福父老鄉親們的出行而建。不幸的是,2020年盛夏的洪水將古徽州兩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橋沖毀。
被洪水沖毀的其中一座徽州古橋——鎮海橋位于屯溪。屯溪地區六水回瀾、練江環繞,水多自然橋也就多,因此該地區贏得了“橋城”的美名。鎮海橋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(1536),六墩七孔,墩頂端分水石尖翹起,橋身質地堅實,氣勢雄渾,是整個安徽省現存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代石拱橋之一。歷史上,鎮海橋與徽商精神緊密相連,它的興建和之后的四次重建,均發生于徽商最鼎盛的明清兩代。它不僅開啟了徽商時代的繁華勝景,也承載著太多滄桑的歲月記憶,在歷經幾百年風雨蕩滌后的今天,仍然方便著兩岸百姓的生活。鎮海橋在屯溪當地被稱為“老大橋”,位于屯溪老街碼頭的西端,郁達夫有詩曰:“新安江水碧幽幽,兩岸人家散若舟;幾夜屯溪橋下夢,斷腸春色似揚州?!痹娭锌梢宰x出新安江的美景與鎮海橋的繁忙景象,它極大地方便了屯溪和黎陽百姓的往來?!缎輰幋魇献遄V》上載有《隆阜村居之圖》,圖中的鎮海橋橫臥在新安江上,連接著江兩岸的村落,仿若現實中的《清明上河圖》。2012年6月,鎮海橋被列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2019年10月,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安徽省屯溪縣鎮海橋
被沖毀的鎮海橋
被洪水沖毀的另一座徽州石拱橋是樂成橋。樂成橋不僅是旌德縣最大的古石橋,也是皖南第二大古石橋。它曾是旌德縣通往太平、涇縣的交通要道,在皖南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從明代建成之初,歷史上的樂成橋多災多難,歷經了幾建幾毀,此次被沖毀的樂成橋是民國二十五年(1936)翻修的,有記載那次翻修橋拱未變,只對橋面進行了修整。
安徽省旌德縣樂成橋
被沖毀的樂成橋
徽州被沖毀的兩座石拱橋均為空腹式石拱橋,是通過幾何力學結構來支撐橋體,不需要鋼筋水泥??此茍怨痰氖皹蛑员粵_毀,原因是洪水沖刷橋梁基礎所致,由于突發強降雨,事發時河段洪水流量大,含泥沙量大,流速快,不斷沖擊橋墩基礎,造成橋墩基礎脫空,致使橋梁垮塌,屬于突發性自然災害對古橋的毀壞。
中國是個“橋的國度”,遍布神州各地的歷代橋梁,跨越山水,便利交通,將建筑、藝術與科技和諧地相融,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滄桑融入古橋,歲月記錄文明。這千百年來延綿不斷的中國古橋,在造橋技藝上,有著系統原創性、發展延續性和品類完整性的特點,呈現出的是讓世人贊嘆的科技水平、藝術美學和文化內涵。同古橋一同消失的不僅有古橋本身,還有它的營造技藝;被割裂的不僅有歷史文化,還有它與當地民眾的情感紐帶。在自然災害面前,如何做到有效防范,將自然災害對古橋的傷害降到最低,使古橋不被毀滅于洶涌洪水中,是個需要解決的艱巨課題。
湖北楚天聯發路橋養護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ICP備案:鄂ICP備14012286號
業務電話:027-83770898 商務合作:027-83886997 辦公電話: 18062622983
24小時聯絡電話(微信): 18062622983 郵箱:chutianlianfa@163.com 3129003367@qq.com